招生简章|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校长信箱:yantaisizhong@sina.com
读《余秋雨散文》有感
2007-10-20 14:41:18

    (作者 林杰克) “比梁实秋、钱钟书晚出三十多年的余秋雨,把知性融入感性,举重若轻,衣袂飘然走过他的文化苦旅。”这是余光中先生的《散文的知性与感性》中的一段话。余光中把余秋雨与梁实秋、钱钟书相提并论,我本人至少认为是可以的,而且是应该的。的确,十多年来,余秋雨散文读者众多,好评如潮。这不仅与他的丰富游历有关,也与他的丰富情感与高超手法有关。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是一种典型的文化散文,在丰富的文化联想与想象中完成对所表现对象的理性阐释,他的散文是天马行空的,汪洋恣肆的思维与华美凝重的修辞方式,都表现了他的理性精神与内在的理性诗意。如果是在静夜里,品一口浓茶,读一读余秋雨的散文,应该是别有一番风趣的。

    一

    历史的车轮向前碾压着,属于清王朝的时代早已结束,无论是表面风光而背后早已衰败不堪的康雍乾盛世,还是那打开了中国大门的罪恶的鸦片战争。似乎都已成过眼烟云,但,至少对这样一个朝代,是有一种复杂的情感的。余秋雨在《一个王朝的背影》里写道:记得很小的时候,历史老师讲到“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时眼含泪花,这是清代的开始,而讲到“火烧圆明园”“戊戌变法”时又有泪花,这是清代的尾声.........,清代历史,是小学中唯一用眼泪浸润的课程。因为清代的皇帝是满族人,所以他们自然的有了一种民族正统论,好像汉族理所当然的是中国的主宰,你满族人来抢什么呢,抢走了能弄好也就算了,又把中国给整的四分五裂。其实说起来,我们知道的唐太宗都不一定是汉族人,而更像鲜卑族之后,但那又怎么样,唐太宗也是一代明君。所以这种说辞是站不住脚的。再说说文化,康熙这个兼继承者和创业者于一身的皇帝,对于汉文化也有着独到见解,他崇儒重道,广募人才,还要编《明史》,一个汉人统治的已灭亡的王朝的历史,还邀请汉人来编,那个时候,有些大文人,如黄宗羲、傅山虽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但也最终有所让步妥协。《明史》后来成为整个二十四史写的较好的一部,这是今天我们还要承认的事实。

    中间的英国来访的历史,我想众人皆知。在这里不赘述。我们再来看看余秋雨先生提到的晚清另一个名人:王国维:

    清朝灭亡后,社会动荡,世事忙乱,人们无暇去品略这次历史变更的苦涩,但大学者王国维先生的投水而死,让所有的有心人都开始思索,对于他的死因我无法考察太多,只知道他拖着清代的一条辫子。至少,他不会不知道清代里那些纷争,不会不知道社会巨变按照历史发展的进程乃属必然,但他还是义无再辱的自杀了。因为他是一个文人,当他的心向着中国古典文化后,面对清的灭亡他不是解脱而是痛苦。因此,清代只是他的落脚点,他的死,看似偶然,但实际上正是他的内心真实写照。

    二

    中国古代,一为文人,便无足观。文官之显赫,在官而不在文,而他们作为文人的一面,在官场也是无足观的。但诧异的是,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一首首诗文竟总能雕镂人心。

    余秋雨先生是冲着王维,冲着王维的《渭城曲》去的,去寻阳关,但又遇到了阳关雪,沙漠里只有茫茫的白雪。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

    但当雪过天晴,地上也不见雪痕。这里更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再往前走,就到了阳关古址。所谓古址,自然已没有什么故迹,土墩已坍了大半,只有近处的泥沙和苇草飘扬摇曳。眼下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那些山,全是冰海冻浪。但王维总是温厚,对于一个近乎放荡的阳关,他的笔底仍不露凌厉惊骇之色,只有缠绵淡雅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再来一杯吧,阳关之外,就不会有这样可以对饮畅谈的老朋友了。这便是唐人风范,也许豪放,但不会泪洒悲叹,执袂劝阻。可唐朝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开了一个边角的小门,制造一点娱乐就好,不要太大的场面,也不要对美有太深的寄托。

    来到阳关的诗人,因此大多成为了谪官逐臣。

    也许是只有愿意纵权享乐的帝王才会让这份艺术大放异彩,可是盛世之中,文化应该是更为重要的。阳关更应该有几声胡笳与羌笛的,与自然浑合的音色,只可惜成为了守戍士兵们的哀音。

    我想,它们也只能消失在朔风之中了。

    夜深人静的时候,如果品一品这些散文,也是不错的选择,这些散文,共同拼凑出了一个图案,它的名字叫---------人生。


烟台四中党委书记 于文斌

星光法学社是联接学校与社会的纽带,也是锻炼学生的平台。[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