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简章|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校长信箱:yantaisizhong@sina.com
烟台临终关怀的“一米阳光”
2014-07-14 11:11:39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泰戈尔

    人,从一出生就失去了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权,唯一的选择便是走向死亡。休怪命运的残酷,正如落叶归根,那是每个人的归属。明眸黄昏之时,回首过往,若是拥有心境的脱然,便犹如夏花般绚烂,秋叶般静美。


    自古至今,人们对“死亡”这一字眼敏感至极,但是生命不曾避讳过它,生命的尽头别无选择,除了死亡。如今,对于中国人来说,临终关怀似乎也是不可提及的话题,也许是受到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而这国外是全然不同的另一番景象。临终关怀在国外起源较早,推广也较容易,这与他们的宗教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临终关怀在中国的推广发展不过几十年。


    为烟台临终关怀事业照入“一米阳光”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临终关怀被引入中国。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成果显著,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鲁东大学蔚山船舶与海洋学院“一米阳光”临终关怀公益团以“一米”见方的小微爱心为老人提供灿烂的“阳光”关怀。创新临终老人心理关怀形式,为临终老人导演、编排、展示其喜闻乐见的微型艺术节目,丰富老人精神生活。作为微公益团体,我们带着热情与希望将开展畅聊“微心愿”、制作“微礼物”、编排“微文艺”、结对“微关怀”、开展“微募捐”、制作“微电影”等综合服务。

    “一米阳光”临终关怀以微艺术展现微公益,以青春阳光感召社会夕阳,以微公益维护生命尊严、保障生命质量,展现大学生社会责任、提升社会关注度。通过创新大学生公益奉献方式,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从而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内关怀老年人生命质量与临终服务提供可鉴之处。 创新微公益形式,以“一米”见方的“微节目”为老人提供灿烂的“阳光”关怀。创新开展“心灵对接”,开启夕阳老人的内隐自尊。创新开展“一米文艺”,丰富精神生活。创新开展“阳光心愿”,抒发人生心愿。从而,以新形势开展微公益,以阳光青春感染夕阳心灵。


    “一米阳光”的微公益 “隐姓埋名”的临终关怀

    “一米阳光”临终关怀公益团历时三天的紧张筹备工作,终于迎来了“实战”的机会,团队正式出发,按照计划前往社会实践基地。

    早晨6时50分,“一米阳光”临终关怀公益队应实践单位负责人的要求,率先抽调出八名队员赶往“夕阳红”老年公寓。队员们迎着朝阳,带着青春的朝气与活力,一路欢歌笑语来到了“夕阳红”老年公寓。初进公寓大门,远远的就望见窗户里透着几双向外张望的目光,走近一看,是老人们正在走廊里乘凉,他们的脸上挂着会心的笑容,目不转睛的盯着队员们,也许这正是他们内心深处的渴望,他们渴望被关怀,渴望被理解。院长早早的等在楼下,接队员们上楼,指挥队员们搬运新的桌椅与床板。随后其他队员也相继赶到,女生们负责帮助食堂削土豆皮,男生们负责抬行动不便的老人以及打扫卫生。一上午的忙碌,队员们流下了太多的汗水,透着阳光,那晶莹剔透的汗珠也显得格外明亮。


    夕阳西下,每位队员的心里似乎都被一种谨小慎微的东西束缚着,而那个不可触及的地带,正是“临终关怀”。许多老年公寓以及医院很是欢迎公益团队去慰问关怀,但唯一的要求就是要求谈吐之间不能出现与“临终关怀”相关的字眼。当然,这是这个社会普遍存在的现状与问题。但是,终究不能让这种现象持续下去,人们要学着去改变,去接受,只有认清社会现实,才能真真正正的放下心底尘压得那份包袱。


    都敏俊成为古稀老人“微心愿”,青骢学子赠送“微礼物”



    一个人奔波劳苦一生,在人生临近终点的时候,在生命最脆弱的时候,在最需要人们关怀的时候,为何不能及时得到应有的关怀?

    面对着一个个佝偻的背影,面对着一张张渴望脸庞,就连眼神里都透漏着空洞的寂寞。每一间屋子,二三老人,或躺着,或卧着,大多数老人似乎是被病痛折磨的懒于反抗,许是习惯了孤独寂寞。


    你能想象出一位75岁高龄的老人不但喜欢追韩剧,而且迷恋“都教授”是有多么的可爱么?

    75岁的姜爷爷,是我们进入老年公寓接触的第一位老人。队员们忙碌的搬运桌椅,每次途径那间屋子的时候,姜爷爷的脸庞都堆满了笑容,他用他那招牌的手势不停地向窗外的队员们打招呼。休息之余,队员们来到了姜爷爷的房间陪他聊天,姜爷爷由于身患疾病,谈吐不是很清楚,说话很不方便,于是他拿出了纸笔,把想说的话都写给队员们看,没想到他写下的第一句话竟是“学子们辛苦了”,短短的一句话,六个字,让在场的所有人湿润了眼角。姜爷爷很热情,交谈的过程中,他给队员们展示了“都教授”的照片,当队员们问到他的微心愿时,爷爷说他只想要一张“都教授”穿军装的照片,也许,他如此迷恋“都教授”的举动很难让人理解,或许,这就是他唯一的精神寄托。


    房间很普通,饭菜无关合口,难道这种平凡乏味的生活使他们的渴望?不,这只是他们仅有的“拐杖”。

    偶有子女来看望老人,大多开着好车,提着大包小包的营养品,不知怎的,这种场景竟莫名的让人心生鄙夷与厌恶,转念,就演变成心酸。看似美好的场景,本不是应该出现在自家楼下的吗?而如今,这种看似温馨的场面流露在简陋的老年公寓里,难道这些,就是所谓的关怀与孝道么?


    临终关怀不能“讳疾忌医” 生命教育亟需“亡羊补牢”

    你若问起“一米“有多长?也许有人会伸出手掌估测比量。但你若问起”一米阳光“有多大?也许没有准确的回答。

    也许你不曾想过,“一米阳光“足以照亮临终老人孤暗的心房,亦足以找回临终老人心灵的空洞。

    “一米阳光”临终关怀公益团正是秉承着这种思想,带着这份力量,不断地蓄积力量,不断地汲取能量,让一米见方的光芒照进每个人的心里,让温暖漫过灵魂的天空。

    “临终关怀”虽然是人们长久以来避讳的话题,但是这并不代表可以逃脱“死亡”的结局。人们的思想需要转变,人们的行为才会跟着改变。关于生命,不能单纯的只是崇拜,生命固然神圣,但也需要尊重。临终的过程,因人而异。但绝大多数人都会需要一根“拐杖”,才能走得更平稳、更安详。这根“拐杖”,可以是家人、社会不离不弃的支持与关爱,也可以是对死亡本身的安然接纳。临终关怀在生理之外,更给予了一份这样的心灵安抚。

    在生命的尽头,洒下一米阳光。这,是一个鲜活生命对可知未来的某种期许,亦是“一米阳光”临终关怀公益团对居于此类人群的一个承诺。(李冬梅)


烟台四中党委书记 于文斌

星光法学社是联接学校与社会的纽带,也是锻炼学生的平台。[详情]